央媒头条特别报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守护着传统技艺,并为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更是传承人。让我们一起走近绵阳“守”艺人,看他们如何守正创新、活态传承。
近日,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台麦秆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龙怡珍在四川绵阳三台县举行收徒仪式,汪涵和刘祖琼怀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将跟随龙怡珍学习,传承弘扬麦秆烙画非遗文化。三台县文广新局、文联,美协、书协、作协等领导、部分媒体人、部分传承人现场见证了收徒仪式。省外书画艺术界未能及时到达现场好友纷纷致电祝贺。三台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贾俊峰主持主持本次活动。
仪式现场,双方回赠了礼品,龙怡珍老师不仅分享了麦秆烙画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还展示了精湛的麦秆烙画技艺,吸引了诸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作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汪涵和刘祖琼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三台麦秆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龙怡珍的弟子,愿意认真学习麦秆烙画技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麦秆烙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烧烫画等,起源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代代传承,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它利用麦秆自然光泽、纹彩和质感,经烫色、剪裁和粘贴而成手工艺术品。”龙怡珍介绍,麦秆烙画具有光泽透亮、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活灵活现,富有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聊及自己与麦秆烙画的故事,年过花甲的龙怡珍说:“因为一份笃定的热爱和一次次大胆的创意,让我从一个绘画爱好者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传统工艺与前沿时尚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63岁的龙怡珍,现为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擅长花鸟画,尤擅画哈密瓜,其作品被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大学图书馆收藏。同时,她也是三台县麦秆烙画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她倾心创作麦秆烙画,大胆运用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凭借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制作出了一件件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作品涵盖人物、建筑、风景、花鸟、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工艺与艺术相融,多次在省市参展并获奖。
“制作一幅精致的麦秆画,过程精细而繁琐,首先是选材,其次是漂白、构图、剪裁、粘贴、烫染。”龙怡珍说,在所有工序中,最难的就是烫,烙铁不容易掌握,需要通过温度、力度的精准把控来刻画线条、堆砌细节,在图形上烫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形成明暗对比。创作一件普通的作品需要花费一周左右时间,复杂作品则往往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创作时既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又要心平气和、一丝不苟,这对创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
为了传承发扬好麦秆烙画技艺,专研“麦秆烙画”20多年的非遗传承人龙怡珍老师在三台非遗馆设置了工作室,一有时间便现场表演烙画创作过程,同时经常带着作品到各地展出,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有人学艺时更是倾囊相助。龙怡珍说,近年来,她参加了很多场大大小小的展会,通过图文展览、技艺展示等形式,让到场的观众真切领略到了麦秆画的独特魅力。
龙怡珍创作的麦秆烙画,形态丰富、包罗万象,展现着世间百态,记录着时代发展,更凝结着她坚定传承传统技艺的匠心。2019年末,龙怡珍创作的《一池青莲》《春笋》《幽兰》三幅作品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收藏。《肖媒婆》被中央电视台《喜上加喜》栏目组收藏,《梅》《兰》《竹》《菊》四幅作品被云南昆明朱德旧居永久性收藏。在龙怡珍创作的众多麦秆画人物中,《一粒米的史诗》尤为精湛。作品融入国画元素进行烙绘,突出了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以及绿色水稻的灵动,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辛勤耕耘之路。这幅作品于今年8月初入选沿黄九省区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
近年来,龙怡珍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将郪江文化、杜甫文化、潼川古城等本土文化符号巧妙注入作品,并多次跟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景区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根植在三台这片土地上。
“能拜龙老师为师,是我们的荣幸。”弟子们说,通过拜师学艺,她将努力学习麦秆烙画技艺,把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龙怡珍始终心系麦秆烙画的创作与传承,不断提升传统麦秆画的制作技艺,努力让这种金色艺术熠熠生辉。“从最初的喜欢到后来的热爱,麦秆烙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将麦秆烙画蕴含的文化正能量传递给大家。”龙怡珍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来。
编辑:靳汉之
稿件审核:张清兵,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