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金字招牌”连四纸一度消失后重获新生

铅山“金字招牌”连四纸一度消失后重获新生

来源:吴红琴 晨报记者 邹思维

image.png

 ▲铅山连四纸有“寿纸千年”之称,其制作工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张纸或轻或重,凝集着多少辛劳和智慧,轻染笔墨,记录着多少悲欢和荣辱,它讲述英雄传奇,也描画凡人脸谱,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它辗转于人们手中,传递着知识与温情。在中国众多手工纸中,产自上饶铅山的连四纸尤为特殊,不仅因其制造技艺十分难得,更因其在历史长河中屡经波澜,甚至一度濒临消失。

明清时期饮誉中外

“铅山唯纸利天下”,铅山早在唐宪宗年间(公元778~820年)便已开始造纸,明清时期更因兴盛的造纸业成为中国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这其中连四纸是不得不提的存在。铅山县文联副主席甘让生对当地连四纸有过深入研究,据他介绍,连四纸源于元代,明清时进入鼎盛,“明代文学家高濂曾将其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记载了铅山造纸盛况,并给予较高评价。”

据了解,明清时期,铅山连四纸作为贡品长期上供朝廷,因具有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等优点,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皆用连四纸记载,如明《十七史》、清《四库全书总目》等。官员们将其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书画名家、文人墨客也以获得铅山正品连四纸为荣,许多名店更是以其作为吸引顾客的“法宝”,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都曾在各自出版发行的书籍封面印有“上等连四纸印制”等字样。

“据《铅山县志》记载,清代铅山从事造纸业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二,县境内纸槽多达上千座,各种纸店、纸号、纸行、纸庄林立,可谓‘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甘让生援引史料向记者介绍道,“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连四纸已经形成一条完善且规模较大的产业链,销往东南亚等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出口货物。”

屡受挫折产量锐减

因图书事业和古籍印刷的发展,清乾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年),铅山连四纸的产销达到鼎盛,鸦 片战争后,大量洋纸涌入国内市场,导致手工制作的铅山连四纸销路日蹙。据清代《铅山乡土志》记载,清光绪后期(公元1897~1908年),铅山连四纸产量从原本的年产20万担(一担约100斤)缩减至2万余担。

铅山县文化馆原馆长滕振坤被誉为“铅山文史活化石”,他曾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元1914~1918年),铅山连四纸曾借洋纸生产搁置之机再度兴旺,年产一度达到16.8万担,但很快洋纸重兴,铅山连四纸的产量又迅速下降,最艰难时期年产仅2000余担,纸槽不超过500座。

此后,铅山连四纸在战火中飘摇,起起落落,终难再复往日繁盛之景。受战乱影响,铅山许多纸商外走,纸槽停产。1934年,铅山全县纸槽仅剩百余处,后虽因洋纸生产受制而时有起色,但年产最多不过5万担。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因多条铁路遭到日寇破坏,致使铅山连四纸的销路被切断,加上当时突发水灾,铅山纸商损失惨重,“连四纸2576担连同其他纸张损失共计5000担之巨,纸张实力损失殆尽”,当地“吉泰”“傅源丰”等纸号先后倒闭。至1949年,铅山连四纸年产仅万余担。

一度复兴终难为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铅山连四纸曾一度复兴。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热潮中,铅山陈坊、石塘等地的连四纸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形成了较为有序的连四纸生产工会。如陈坊镇湖坊纸篓业工会,不仅对工会成员生产连四纸的产量作出规定(每人每轮25担),还有着严格的轮班排号制度,如未按规定执行,则会进行相应处罚。

“当时,作为江西特色产品的连四纸,在省内外物产交流会上频频亮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地的纸张交流会上获得了多项荣誉与表彰。”滕振坤在《铅山连四纸》一文中介绍,“但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机制纸的产量与日俱增,传统连四纸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机器印刷出版和钢笔书写方式,加上其生产周期长、成本过高,生产难以维持,生产者大批改行。”

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地古字画装裱行强烈求购的驱使下,江西轻工业厅(现江西轻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曾投资3万余元在铅山建起2座纸槽,招募技术人员数十人,定点生产连四纸。当地天柱山乡浆源村、篁碧乡畲族村也随之小规模地恢复了连四纸生产,但并未持续多久。1982年,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座纸槽停产。此后,人们难以在铅山寻觅到连四纸制作的场景。

众力扶持古纸新生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便是连四纸制作需要经过72道工序,历时一年多,嫩竹才能蜕变成纸。连四纸制作技艺是历代造纸工匠智慧的结晶,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章仕康感慨道。

2005年,在国家的倡议与我省政府的关注下,铅山传统连四纸制作技艺得到抢救性保护。当地成立了“恢复传统特色产业委员会”,何晓春、翁仕兴等几位老匠人加入了连四纸抢救队伍,并慷慨地拿出了祖传的纸浆秘方,助力连四纸复原。

2006年6月,连四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西造纸协会和国内文博系学者的支持下,铅山当地扶持企业恢复连四纸的规模生产,并建造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习馆,章仕康等人便在此探索连四纸的重生之路。“大家借着多年造纸经验,复原造纸工具,又将原有生产工序进行改良。”章仕康说,“我们把提帘(提炼纸张的工序,两人操作)改为吊帘(单人操作),减少人工成本,改良纸浆,创造出不透水,适合钢笔书写的新品种。”

2007年,时隔25年,铅山连四纸重现人间。2011年,江西省文化厅将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作为全省唯一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联合国申报。期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还先后参展上海世博会、中博会、印博会、中国首届国家级非遗博览会、世界非遗博览会等,并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国家级非遗博览会展品奖铜奖和非遗技艺展演集体一等奖。

如今,铅山连四纸不仅是众多古籍名篇修复的首选材料,其古老的制作技艺更是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往当地观摩,连四纸再次成为铅山的“金字招牌”。

编后语

位于江西东北部的铅山县,旧为南唐古域,今是赣闽锁钥。其东接信江六百里绵延之灵气,南望武夷一千仞崔嵬之雄姿;西通贵溪鹰潭而远下闽粤,北上沪昆高速而直达江浙。县境内山秀水美,物阜民丰,自古繁华,且文昌商盛,俊采星驰,卧虎藏龙。

image.png

▲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交通便利,沪昆、宁山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离三清山仅30分钟车程。

纵览铅山历史长河,见其宋三百年间,以铜誉中华;明清五百载,“唯纸利天下”。“八省码头”,商贾群至,南腔北调,充盈其间;和菜宴客,寓意颇丰,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还有那启百代之思的鹅湖书院、顶东南屋脊的黄冈雄峰、香飘千里的河红茶……无不是铅山辉煌历史最好的写照。

(0)
上一篇 2022-05-15 06:40
下一篇 2022-05-15 13: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央媒头条全球推介平台